English

古籍出版只能“原汁原味”吗?

1999-02-24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陈 洁 我有话说

中国有五千年文化,作为华夏文化的载体,很多古籍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,但怎么继承和普及我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。不久前,在一次参加者多数为老学者的学术会上,古籍是否需要出简体横排本这个问题又重新被提了出来。

一位年愈七旬的语言文字学专家言辞激烈,他认为,中国简化字改革本来就嫌草率,大而化之,造成了不少混乱。比如很多人知道“后”的繁体字是“後”,殊不知古文中前后是“後”,王后是“后”,是两个不同的字。同样,云彩云汉是“”,人云亦云作“云”;南征北战是“征”,征兵特征是“徵”,电脑是不知道这个的,结果成了一个字。古书中还有不少讳笔,像孔“丘”要少写一竖,等等。电脑在这方面没办法,自然容易出错。当有人提出出版简体横排古籍便利于推广普及传统文化时,这位老学者严肃地说,用这种“屈而和之”的方式普及的其实并非真正的传统文化和国学,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踏、一种伤害。

如何出版古籍,是影印、繁体、句读还是简体横排,涉及到学者、出版人和广大普通读者。为此,记者分别进行了采访。

相比之下,青年学者和一般年轻人的看法要积极、开通得多。中国社科院陈晓明在出国前曾与记者谈论到古书简体字本,他认为其一,语言文字是一种思维方式,故纸堆里的文字这个旧瓶装不下现代人思维的新酒,五四新文化运动,先是从文字革命开始的,最后成功了。而胡适之前的黄遵宪梁启超辈则相反,他们试图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”,结果呢?其固守的古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思想。其二,语言和文字本来就是变的,不变的只是死语言。社会要发展,时代要进步,有些文字总会被淘汰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刘成友说:在今天,能区分“后”和“後”固然是一种学识,但孔乙己不也会茴字的四种写法吗?我们还有很多曾经美丽的文字,比如甲骨、比如楔形,但谁也没法用甲骨文写信、发E-mail。中国几千年璀璨的文化有没有流传下来,不能只从使用文字的繁简上区分。如果拘泥于“后”“後”,那么在“後”之前,还有更复杂的,如何追溯到源头呢?

与青年学者的思路相同,普通读者对简体横排的古籍是极其欢迎的。首钢某厂的一名办公室工作人员说:“我们这一辈人,甚至包括我们的父辈,从上小学接受的就是横排简体字。不光不认识繁体字,还看不惯竖排的书。这好像是个阅读习惯的问题。至于简化字之前有多少历史,我觉得对非专业人员不太重要。”当记者提到老学者说的“要看廿四史的人就应该看竖排繁体,只能看简体横排书的人就不需要看廿四史”时,她说:“一般读者看廿四史和学者、研究人员当然不一样,我们只求基本看懂,而不去深究训诂什么的。我觉得可以这样,做学问的看原汁原味的,普通读者更欢迎他们阅读时方便的简体横排。”采访中,多数普通读者都表示,第一,他们希望尽可能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,第二,希望接触时不要过于艰难。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老师说:“我孩子现在读中学,历史特差,可很爱看电视上的历史剧,什么乾隆、何王申、罗锅,什么格格、阿玛、额娘,他说得一套一套的。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历史学生不爱听,一上了电视就变得吸引人了?一种好的、便于他人接受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。古籍出简体本也是同一道理。”

上述看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评论,的确有可供商榷甚至错误之处,但其所代表的又是大多数读者,特别是青年人的意见。要想普及中国传统文化,忽视了这样一批读者是不可想象的。那么,用简体横排的形式出版他们最初接触时感到容易些的古籍,把他们领进门,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后,再去读原汁原味的古籍,这至少是顺理成章的吧?

与这种意见相对应,多数以出版古籍为主的出版社也不反对横排简体本。齐鲁书社一位姓周的负责人说:他们拟出的《二十五别史》,就是用横排繁体。出横排,是考虑阅读对象以中青年读者居多,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;用繁体,是考虑便于保持古籍的风貌。并且,有些人名、地名、官阶等专有名词,已找不到相应的简化字,保留原字,是最恰当的选择。

在全国率先出版简体横排古籍的岳麓书社,在这一问题上态度更为鲜明,社长夏剑钦论证了出版简体古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。他认为,从市场来看,古典著作普及读物是较大的一块,出版社应该满足读者需要。至于可能性,他认为有些古字、异体字的区分对一般读者没有多少意义,书法家能在祝寿时写上许多字形各异的“寿”字,但知道算是长了见识,不知道也没关系。真有必要区分的,可以通过注解说明,同样可以达到效果。夏社长接着提出盲目追求古籍原汁原味的不可取:古和今是相对的,文字不断在变化。再就是政治行为的干预,比如岳麓书社的《王船山全集》如果一定要保持原貌,那只有找到作者原稿,因为刻本因避皇上讳已不是“原貌”;换了一朝皇帝,新刻本又要避讳。这对绝大多数读者,甚至包括一些研究者来说,也并非必需。岳麓书社之所以因《古典名著普及文库》在读者中广受好评,声誉鹊起,该书也成为出版社的看家书之一,正在于它的简体横排更贴近普通读者,它的“普及”的作用更容易真正实现。

和夏剑钦的想法一致,上海古籍出版社、三秦出版社、中州古籍出版社也认为,应该根据读者对象不同,既出版资料价值大、供专业人员使用的繁体字本,也不否定供一般读者阅读的简体横排本的存在价值。只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古籍,把好编校关,简体横排的古籍同样有它的生命力。当然,由于不同出版社都有相对固定的出书方向,也有相应的读者群,在出版适用于一般读者的简体横排古籍上,也不必强求一致。有些国家级的权威社,从保持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看,自然不该轻易转变出版方向,即使是读者对象并不广泛的“原汁原味”的古籍,也应该坚持出下去。当然,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适当时候予以支持,因为让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下去,是所有中国人的期望和责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